世界读书日:孩子爱看心理学书籍可能是个危险信号父母要高度重视九游会J9 J9九游会
发布时间:2024-04-24 02:51:39

  为了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4月23日被设立为“世界读书日”。

  如今的青少年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喜欢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刷短视频,即使是阅读,多半也是看网上碎片化的文字。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保持着深度阅读的习惯,喜欢看书,那真的非常难得。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青少年阅读。我们之前分析过,有部分类别的书籍有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哲学类的书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喜欢阅读心理学书籍,父母也要高度重视:这很有可能意味着孩子存在精神心理隐患,甚至有可能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

  孩子非常喜欢看心理学书籍,这意味着孩子很有可能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痛苦、压抑,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他们想通过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问题,甚至想实现自救。

  这些孩子里面有的可能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他们接受过主流的精神科治疗,还找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孩子觉得求人不如求己,还不如自学自救。

  有的孩子没被诊断过,甚至没去看过精神科大夫,平时表现得很正常,甚至显得阳光开朗。他们的家长往往觉得,孩子看心理学书籍纯粹就是感兴趣,哪有什么问题?

  确实,不排除有部分青少年主要是出于兴趣。但是,有部分孩子很可能出现了“微笑型抑郁症”,九游会J9 J9九游会内心长期压抑,但刻意伪装掩盖,连父母都没察觉出来。

  希望父母要学会识别“微笑型抑郁症”的方法,比如观察孩子身上是否有自残的痕迹,是否晚上会独自流泪。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心理学是为了自救,那首先要意识到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了。孩子的“自救”效果往往是很有限的,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父母要赶紧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学会“自我家庭治疗”,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病情康复的环境。

  父母还要深刻反省过去是否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如果有的话,父母可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破冰。

  父母还要懂得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以及积极引导,争取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引导孩子理性积极地面对,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总而言之,父母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从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九游会J9 J9九游会并尽量少走弯路,尽快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如果孩子坚持要看,父母可以这样引导

  而且,青少年最好不要看精神分析流派的书籍。精神分析流派容易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孩子6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如果孩子对此缺乏理性认识,他们在看书时被“清醒催眠”,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的过错,会令亲子关系更加恶化,情绪症状更加严重。

  另外,心理学书籍中的内容可能会激活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令他们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导致情绪波动更大。

  还有另一种情况,孩子看心理学书籍并非为了“自救”,而是为了“救别人”,他们想帮助身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朋友。

  有些父母对此无法理解,并担心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会马上否定孩子的做法,“你先管好你自己”、“你管别人那么多干嘛?”、“你帮不了他的,别瞎想了”。甚至有一小部分父母可能会说,“他们有精神病,你离他们远一点!”

  首先,如果孩子自己没有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自我觉察能力也比较弱的话,孩子帮助别人的同时,很可能会遭受心理伤害。

  比如,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小伙伴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积压了大量的负性情绪,形成了很多不良认知,他们会一股脑向孩子倾诉,甚至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唠叨。

  另一方面,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同理心那么强,是否意味着遭受过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是否与父母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当然,如果父母引导了之后,孩子还是很想帮助朋友,父母要给予一定的支持。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找朋友的父母沟通,尝试令对方的父母及时重视。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搜集社会上提供心理服务、心理援助的公益组织,提供给小伙伴及其父母,或许能到一定的帮助。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