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呢?首先应避免成人化倾向。学前儿童德育不是道德的催熟剂。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在儿童身上是危险的。不顾儿童这类教育对象的特点,拔高德育目标,乱定德育任务,对儿童的发展不利,对其道德品质的逐步形成也不利。如果个体从学前儿童时期就对德育抱有成见,那么以后再对他施以这方面的教育就会愈见困难了。其次,要适当地向幼儿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幼儿对道德概念和规则了解不多,操作的能力也很低。为了使儿童正常地生活和健康的成长,成人不可避免地要把一些必要的简单的规则教授给儿童。虽然儿童还不能明白为什么要有有关饮食、作息、清洁、待人等一整套规则,但是成人人要把这些规则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儿童,并引导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当然,在这方面,我更赞成中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因此,在学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非常高的道德素质,因为谁也不能轻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影响。毕竟老师有数不清的学生,而学生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老师,并且长期与学生接触。
学前儿童有道德吗?我们先从常识角度来思考。在成人升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学前儿童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顶多用“淘气”、“不懂事”而已。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就偏离了道德。二童子这一时期还处于他律阶段。在这一时期,未来的自律性道德尽管还没有在个体身上具体表现出来,但却正悄悄地在幼儿内心蓄积着力量。幼儿正悄悄地孕育着自律性道德的根,并准备着催发自律的嫩芽破土而出,尽管幼儿自己并未意识到。
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但问题是,儿童的智力发展成果真是能够加快吗?而且,即使我们真的能够加快儿童的智力发展,快是否就意味着好呢?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无法人为地加速的。我们可以教给儿童很多知识,却不能交给他认知结构。儿童的智力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常常把童年看成是智力不成熟的时期,而正是那些“不成熟”的思想中,蕴含着巨大价值。它能让儿童亲身体验到认知的冲突,它能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认知冲动,总之,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人类正是依赖漫长的准备期才进化到智力的顶峰,个体智力的成熟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孩子顺应社会,不能因为害怕被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伤害就让孩子毫无束缚地吸收这些不良因素,因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在将来的一代,世界会更加美好!
教育是世间一想最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最艰难的任务,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面对当下社会的浮躁、怀疑,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而且都会用更加科学、理性的眼光,以更加谦虚、负责的态度奋战在教育事业的前线,为我们的世界导航,驶向未来!
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首先,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但另一方面,教育有创造着发展。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存在。不过,尽管教育创造了发展,但他所创造的发展有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际的、它的创造过程根立于发展,而且它的创造结果又必然地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因而,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回头看那些天才儿童,特长儿童,做的多少事情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呢?很多成人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当儿童面对身边“强大”的成人时自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儿童的行为是出于成人的压力还是出于自己内心潜意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其所受教育。就我的观点看:儿童教育应该还成长以过程。
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是为了使儿童适应社会生活,同样也是为了让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文明,而教育就是宣传促进的重要方式。就当下的社会现实来说,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层出不穷,偷盗、抢劫、毒奶粉、暴力等等,除了一部分外界的压力外,总和教育脱不了干系。儿童虽还不能完全学习理解法律法规,但我们却能够给他们一把衡量自己行为的尺子——道德。儿童就是未来,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就格外重要。
由于上面已谈到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再基于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的教育现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身边开发儿童智力的行为。几岁的小孩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奔走于各种特长班之间。
国外曾有学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助长式的教育和丰富式的教育。前者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帮助儿童更快地成长,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后者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促使儿童发展的更快,而应是让其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他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
除了社会认知教育,比如在游戏中认识他人,认识所在群体,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学习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了解社会环境、社会现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培养与发展。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在文化人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这三种情感把人都会低于他、等于他、高于他的生物应有的道德关系包括无疑了。超越物质的情感,对有生命之物的同情和自愿服从超越人类本原——这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永恒牢固根基。一切所谓美德,都可以被视为这三个根基的变式,或者是他们与人的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儿童而言,依恋感、同情感、羞耻感和罪错感是最早的社会性情感。由于儿童存在泛灵主义观念,因次他们的移情(情感移入,主题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行为不但指向成人和同伴,也会指向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植物或小动物,甚至指向无生命的玩具、图书、椅子等,他们会为落叶离开树妈妈而悲伤,会为断臂的娃娃。死亡的小鸟流泪。成人应当理解这种同情感,给予安慰,并共同修理娃娃、安葬小鸟和等待明年春天小树叶的萌发。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情感与幼儿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相互制约的。教师的情感引导着幼儿情感的走向,幼儿的情感又能影响教师的态度。如果幼儿时刻感受到父母、教室对他们的喜爱和期望,理解和呵护,那么他在学习和发展方面,每天都可能有最好的表现。
儿童的发展遵循着其自身的自然规律,如同自由落体遵循着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要改造物理世界,我们必须尊重物理规律,同样,旨在培养人的教育欲达成效亦必须尊重人的发展规律。
一些新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例如,以美国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费歇尔等再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成长模式时,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与皮亚杰所批评的加速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相似的现象。皮亚杰认为,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其自然的水平,无异于训练动物在马戏团中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的正常成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长期发展中的阻滞。
儿童的发张既是心智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所以社会化教育也是教育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儿童时期是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心理学大词典》(朱志贤主编)对“社会性”含义的解释:“广义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就个人的社会性而言,一般分为两类:有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关系中,每时每刻都要与社会接触,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关注社会事物与现象,接受社会群体行为规范的约束,按照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以期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就像刚冲破土层的树苗,周围的风雨、阳光、花草等一切都与这棵小树苗能否长大,能否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现在社会上才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流行说法。家长、老师们都倾尽全力,于是我们会听说很多天才,很多儿童艺术家。。。。。。。我们这样究竟是给了儿童成长的灵丹妙药,还是揠苗助长呢?答案并不绝对,因为每一个都与众不同,关键是看成人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每天面对着这么多天真无邪的面孔,开心与担忧同在。我深知我不能陪这些孩子走过一生,但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与我息息相关。站在教育的前线,站在教育事业的始端,我必须要无时无刻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育是对人,对灵魂的塑造,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更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去践行。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简单说说我的想法和体会。
我们社会所追求的教育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一棵刚长成型的樱桃树苗不应该仅仅因为外物的喜好被嫁接成胡桃,不然社会如何能百花齐放?每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之处,有优点也有弱点。教育就是要观其发展,扬长避短,再引导使其符合社会的规则。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与其所受教育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应给予儿童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生命以自然。毕竟,人是不能也不该标准化生产的,无论是按社会的标准还是按个人家庭的标准。我想这就是我们从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得到的启发。九游会J9 J9九游会九游会J9 J9九游会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