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竞争的压力可谓是空前巨大,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听听彭凯平的观点,他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家长们的角色。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了解孩子需要哪些技能,才能真正造福他们。
在过去,中国社会注重解决温饱问题,但现在,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更需要关注如何让孩子活出有价值、积极向上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家长们需要转变观念。
现在的社会环境可能让这些建议听起来暂时不太切实际,但有三个方面的事情家长们可以去做:
第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特长、天赋和优势所在。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学校的标准,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特优势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必须发现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优势。
不要被市场上的言论左右,关于哪些专业前景好、哪些能赚更多钱,要让孩子选择他们真正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因为只有在这些领域,他们才能获得出色的成就。
彭凯平举了肖邦大赛冠军刘晓禹的例子,他八岁才开始学电子琴,但他的坚持和兴趣最终让他取得成功。
第二,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和陪伴。这种陪伴不仅包括给予支持、欣赏和激励,还要让孩子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积极的反馈和愉悦的情绪。
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驱动力是在他们对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中培养出来的。
所以,家长们应该允许孩子在成功时分泌多巴胺,这种激素可以激发他们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
第三,我们需要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心态。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耐挫折的能力。
通过竞技体育比赛等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这种能力,因为比赛中会有胜负,孩子们需要学会接受失败,这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时更坚强、更成熟。
彭凯平还提到,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职业教育将变得更加重要,而那些有坚强心态和软技能的人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社会变化如此迅速,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让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感到迷茫。彭凯平认为,无论面临何种情况,培养心理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再受温饱问题的困扰,而是更关注生活质量。然而,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竞争加剧导致了各种压力和挫折。
社交媒体也加剧了这种情况,我们不再仅仅与周围的人比较,而是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比较,这让我们更容易感到自卑。此外,社交媒体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关系,使我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彭凯平认为,教育制度过分强调分数和竞争,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他强调,善良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而不仅仅是分数和短期的成功。
近年来,我们观察到孩子们似乎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这是由时代和教育的原因造成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成为了我们更关注的问题,而这种主观感受会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竞争和社交媒体的压力加剧了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教育制度也有一定的责任,它过于注重分数和竞争,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们也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他们通常对孩子的未来寄予过高期望,给他们巨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更加注重孩子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短期的成功和高分数。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与那些卓越的学生交往时,我是否观察到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趋势或常见的心理问题呢?
彭凯平:我们的孩子们可以算作相当杰出的一群,能够考上北大清华,他们显然不仅在学术能力上表现出色,综合素质也相当高。
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自我康复和自我调整能力。因为智力和情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比普通学生更出色。
但即使是如此出色的孩子,在考入清华北大之后,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中学阶段,甚至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考入北大清华被视为终极目标。但是完成了这个目标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因此,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成为了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将这种情况称为“空心病”,我个人认为这个词用得有点过,但无疑存在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
“我曾以为一旦考入北大清华,我的人生将充满极大的幸福,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走上新的起点和平台,人生目标的模糊和困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因为不知道将来应该做什么。
在中学时,他们肯定是学霸,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敬仰的对象。但一到清华,他们就变成了普通学生。有比他们更出色的人,甚至别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他们,因为大家都是优秀的学生。
不要小看自我评价的失落感,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自尊心。自尊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有强大自尊心的人通常更积极、更快乐。然而,从学霸到普通学生的转变,往往伴随着积极自我评价的失落。
比如,有些优秀的学生可能自认为非常聪明,在中学时无需复习就能考好,但到了大学后发现不复习就考不好。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尊心,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复习,然后却生病住院。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伤害或自我设计。
例如,许多钢琴演奏家平时弹得非常出色,但在重要比赛中却可能表现失常,而且通常伴随着生理问题,实际上这很多时候都是他们为自己找借口的结果。
因此,我经常说,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于成功非常重要,而学生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积极自我评价的失落。
第三个问题是,孩子们在大学校园里建立社交网络和寻找社会支持可能更加困难。
因为在家里、在自己的学校、在自己的家乡,孩子们的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是明显可见的。他们在亲朋好友的爱、鼓励和赞赏下一步步成长。
但是到了大学,他们实际上是一个个个体,如果他们的社交能力较差,他们的同学关系不好,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
他们可能会觉得所有事情都必须靠自己,没有人照顾他们,也没有人支持、欣赏他们。因此,社交网络的巨大变化也是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因此,孤独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问题实际上可能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出现,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增加。
您提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问题,现在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生存技能,更是帮助孩子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但为什么看起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个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功利主义的思维。成为名校的校长、培养许多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这种业绩考核对我们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我们迷恋评估,迷恋排名,迷恋各种百分比,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为地加强了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心态。
因此,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反对这种排名。古人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意味着所有排名实际上都是错误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认为它有意义,那只是偶然的、表面的现象。
培养孩子继续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比培养孩子在你的逼迫下取得好成绩更重要。
那为什么现在考取好成绩似乎变得如此重要呢?因为高考等考试是根据分数来选拔的,除了确保一定的公平性外,它们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和价值。
因此,教育因为这种功利和社会需求,剥夺了它的人文价值。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私的,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的福祉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以社会评价、政府评价和他人评价为依据。改变这种评价观念非常重要。
企业的KPI绩效考核可能导致许多人不幸,但我们仍然将目标作为追求和管理的工具,这就是西方工具理性对我们的伤害和影响。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和“以善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实际上很简单,它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人类积极心理的力量,然后利用这种力量来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每个人都可能说一些心灵鸡汤,一些激励人心的话,但是否有科学依据非常重要。积极心理学建立在心理学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它采用心理学原理进行研究和实践。
很多时候,如果你没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你试了一下发现效果不好就会放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人们只关注一些小技巧和方法,因为它们没有根据。
人类心理学可以研究一些负面问题,比如抑郁、焦虑、自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帮助人们产生积极改变。这些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两百年,但并没有解决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
这表明我们的思路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需要用积极力量来替代、改变和提升消极力量。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停留在了知识层面,没有将其付诸实践。知识固然重要,但将知识付诸实践更为重要。知行合一,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改变不好的情境。
很多时候,人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不是因为问题特别严重,而是因为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因此,人从来都不是被过去所决定的,而是被未来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绝对。
如果你相信未来可以改变,未来可以变得更好,原生家庭的影响将会减弱,不会再控制你。
因此,我经常说,有心理问题的人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失去了信心,是绝望,是认为自己不可能改变。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就无法改变,但如果你采取行动,你将逐渐改变。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