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 J9九游会九游会J9 J9九游会孩子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P2—4) )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 学。 (二)、学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 1、学生: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与客体。 2、教师: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工具:口头语言、印刷 品、录音、录像、电影、投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 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 2、教学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 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等,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即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进的 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5—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与教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及技术。 教育学得发展概况 P7---10) 学得发展概况( ---10 第三节 教育学得发展概况(P7---10) (一)、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著书《教育心理学》 。 (二)、1908 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 岳翻译 (三)、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等。 (四)、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显示其作为一门具有独 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五)、70 年代,奥苏伯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学习。 (六)、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越来越丰富。 (七)、1994 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为:1、 主动研究性;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P12---15) ) (一)、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 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 新的学习事,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三)、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有阶段特征(简答 P14) : 1、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 岁)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期 充满独立性与依耐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2、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 岁)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以从经 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P15---22)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 (二)、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 阶段。 1、感知阶段:指从出生到 2 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吸收外界知 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以及手的动作。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 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指 2 岁到 7 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 思维和直觉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指从 7 岁到 11 岁年龄段儿童的发展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思 维已经具有明显的逻辑性, 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 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指从 11 岁到 15 岁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体的 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 5、客体永恒性:指儿童脱离两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6、象征思维:即儿童用象征符号、词汇或图画来描绘不在场的事物。 7、直觉思维:指儿童思维受到直觉表象的限制,但却体现了儿童由感知动作思维向运算思 维的转化,即开始从表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转和自我中心化 倾向。 (三)、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四)、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五)、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 地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创立了社会 (六)、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被公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七)、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首先,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其次,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 的结果 3、再次,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 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八)、儿童智力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 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 展区” 。 (九)、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①、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②、观察的持久性不断增强。 ③、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②、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③、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 为“理论型” 。 (十)、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到高一,这种 转化(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步完成,这意味着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 (十一)、教学支架: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由教师或更有能力 的同伴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P22---28)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 、人格: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 、人格包含的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二是指一个 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三) 、埃里克森在其所著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 8 个互相联系的阶 段,即:婴儿期(0~1 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幼儿期(1~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感;儿童早期(3~6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晚期(6~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 期 (12~18 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年期 (18~24 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人期 (24~ 65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四)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4) : 1、家庭教养方式。 根据寄望和反应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五) 、学校应怎样进行健康人格的建构(简答 P25) :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 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人格统合包括: 自我内部的统合、 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六) 、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从内容上看,可 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 (七)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调控系统,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 (八) 、儿童大约从两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评价,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对自我有了更多了解;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突变时期。 (九) 、皮亚杰认为,伴随着形式运算的出现,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埃里克森 认为,青少年时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 (十)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有和意义(简答 P27—28) :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①、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 ②、其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P29---35)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二) 、认知方式差异 1、赫尔曼·威特金研究发现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①、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②、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 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杰罗姆·卡根研究发现冲动型与沉思型: ①、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是很快就作出反应, 但出错率较高。 ②、 沉思型思维的学生在作出回答前倾向于评估各种可替代回答, 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做出认知的决定时间长,但出错率较低。 (测验成绩是根据反应时间和错误反应的数量来决定的。 ) 3、戈登·帕斯克研究发现整体型与列序型。 (三) 、认知能力差异 1、智力及其测量。 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 ①、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质与量的不同。 a、量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分数的差异。 b、质的差异:指个人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力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 而是由多种智力构成。 ②、 群体差异: 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 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 3、智力的性别差异在以下两个方面基本一致:①、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 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②、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四)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P32—33) :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五)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 为方式。 (六) 、性格是一个人的独特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七) 、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心理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 3、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 (八) 、性格的类型差异:1、机能类型说;2、向性说;3、独立---顺从说。 (九)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有哪些(简答 P34—35) :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得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2024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数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J9九游会 九游会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