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一种基于科研的教研活动,在学校教学教研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的成熟和进步就是基于公开课而产生,一方面,授课老师向其他同事展示了自身的授课模式、艺术和风格,同时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提高的一项重要途径,在现代教学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示范、学习和研讨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公开课有时也成为教师的负担,开课的人准备得很累,评课的人做得很尴尬。
总之,对公开课要有正确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使得公开课真正起到指导日常教学的作用,防止并克服各种“流行病”和“做秀”。
公开课最大的特征在于,通过公开课向老师传递先进的课程理念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技能,给教师以启迪和示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课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打开课堂的大门,让大家听、看、议、评,切磋研究,通过真实的课例,学习、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研究如何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予以贯彻。因此,公开课既是一种常态化的呈现,具有科学性和实验意义;又是常态课的升华,在课堂上呈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好地体现公开课的研究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公开课既是教师间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一种手段,又是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活动。要讲好一堂公开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课程的组织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但公开课准备过程所得到的收益,对自己、对他人的启示、感悟和促进,对今后常态课教学的辐射作用,又岂能否认?
公开课的准备、打磨,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解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先进的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授课教师要在预设教学诸环节的同时,能运用教学机智主动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另外,公开课应该朴实,讲究实效,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学会了方法、J9九游会 九游会J9提升了能力,是否扎扎实实的掌握了知识的内涵。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看看多媒体是否点亮了课堂,是否淡化了学生的思考,是否画蛇添足了。
同时,公开课并不排斥认真的准备和精心的课堂设计。和常态课相比,它应花更多的时间对教学设计做更仔细的课前研究和推敲。教学准备的过程,就是打磨的过程,经过充分准备和打磨,让同行来研究、评议。出彩的地方,给人以难得启发,自己未能避免的问题,经同行指出,能得到不寻常的宝贵的教训。当然,打磨绝不是在开课前让学生当演员配合着排练,不是在课前交代、暗示学生上课时该做什么、做什么。预设的表演课,没有生成,根本谈不上学生的感悟、发展,没有真实的师生情感沟通。这与公开课的目的完全不相容。另外,对公开课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它的优点与成功之处,也要客观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只有溢美之词或一无是处都不利于发挥公开课的展示和示范作用。
几乎在所有的公开课上都出现同样的情景:教师精神饱满,讲的绘声绘色,完全陶醉于其中;学生踊跃参与,举手此起彼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色彩斑斓,整节课沉浸在浓烈的氛围中。这样“高质量”的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谓十分周到,教学过程可谓流畅自然,学生回答也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可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听课老师看不出授课教师的应变能力,也发现不了学生的认知困难,他们面对的是一声“无瑕的美玉”,整个课堂因缺乏真实而显得僵硬,教师不是真教,学生不是真学。
现代教学对待公开课的态度有较多分歧,但以下几点是共同认可的:“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我认为,公开课是一种教学观摩,但更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化呈现,它重在关注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教,更在于听课后的反思。
公开课首先应当是具有教学功能的真实课堂,不应当是“教案剧”。如果公开课以“成功、完美”为目的,课堂表演化,活动形式化,内容道具化,媒体泛滥化,学生仅仅是教学场景中的若干道具而已,那就不是“课”是“作秀”了,失去了研究、J9九游会 九游会J9示范功能,也不可能有指导性。如果把公开课一律变成示范课、展示课,以理想主义要求所有的公开课起示范、引领作用,不仅会给授课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使听课教师不自觉地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审视公开课。